中央文件首提落实环保责任清单
2016-09-21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主要是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这种管事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境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大量存在。
环保部地方环保垂直管理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舜泽将上述问题归结为;一是难以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二是难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三是难以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新要求,四是难以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
吴舜泽说,这也是实施垂改的主要背景。据他介绍,《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中央文件层面首次提出制定并落实环保责任清单,
对于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问题。吴舜泽说,《指导意见》作了系统安排。据他介绍,《指导意见》首先明确地方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负总责的要求,并加强监督;其次制定相关部门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并严格落实,依法追责;第三提出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行使环境监察职能,经省政府授权,落实对市级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
就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执法干预问题,吴舜泽认为,主要从3个层面破解,一是体制上,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实有效;市级统一管理行政区域内的环境执法力量,依法独立行使环境执法权;二是保障上,驻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人财物管理在省级,县级环保部门的人财物管理在市级;三是领导干部管理上,县级环保分局领导班子由市级环保局直接管理,市级环保局领导班子由省级环保厅(局)主管。
关于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新要求问题,吴舜泽表示,《指导意见》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探索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跨地区环保机构,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同时提出省级环保部门要牵头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推行跨区域跨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加强跨区域流域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来推动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解决。
他说,《指导意见》鼓励市级党委和政府在全市域范围内按照生态环境系统完整性实施统筹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区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整合设置跨市辖区的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机构。
关于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问题,吴舜泽说,《指导意见》要求地方结合事业机构改革,将目前还是事业性质、使用事业编制的县环保局逐步转化为行政单位,规范设置事业单位性质的环境执法机构;同时,《指导意见》要求尽快出台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监察执法能力标准化建设;根据《指导意见》,要实行环境监测与执法测管协同,配备环境执法调查取证、移动执法等装备,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对于《指导意见》有哪些亮点,吴舜泽说,最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央文件层面首次提出制定并落实环保责任清单,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避免责任多头、责任真空、责任模糊等现象,使履责有依据、监督有抓手、追责有方向,从而实现大环保的格局。
他说,《指导意见》将环境执法机构列入政府的执法部门序列,依法赋予环境执法机构实施现场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条件和手段,明确环境执法人员统一着装,增强环境执法权威性。
吴舜泽透露,目前,河北、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贵州、陕西、青海等12个省(市)以党委或政府名义提出了改革试点申请,开展了改革实施方案起草等前期准备工作。
他说,环保部、中央编办将从东中西部区域统筹确定试点省份,成熟一个、备案一个、启动一个。
“我们已对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影响进行了评估,评估结论显示:垂改可以促进地方党委和政府履行环境质量改善主体责任。”吴舜泽说,可以分级厘清事权,统一执法主体,提高执法效率,避免多头执法,减少企业成本;可以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可以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查看更多
新加坡:拟「四大水喉」计划解决水危机
2016-09-16
新加坡政府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开发了独特的水资源计划。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没有腹地,缺乏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严重缺乏。为避免出现供水危机,新加坡政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开发了一项独特的「四大水喉」计划:
一、是从马来西亚进口水(2061年合约到期);
二、是修建蓄水池,储存雨水(平均年降雨量2500mm);
三、是新生水项目(NEWater);
四、是海水淡化。
每一滴用后水都是新的水资源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瓶和其他饮用水看起来没什么区别的水,是来自你家的阴沟管道,但是经过净化后的水,你敢喝吗?
“这些新水(NEWater)主要是供大家尝试一下新水的质量。我们的新水主要是用来提供给工业用户,而这些工业用水比饮用水还要干净,自来水对这些企业来说还不够干净。”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供水署署长陈玉人介绍说。
“新加坡NEWater水厂是再生水工程领域内的亚洲典范,NEWater项目满足了新加坡全国30%的用水需求。到2060年,新加坡计划NEWater项目将满足全国55%的用水需求。NEWater项目使新加坡一跃成为国际水务枢纽中心,并且由此而获得2007年斯德哥尔摩水奖。
新生水项目
新生水主要通过特殊管网直接输送给企业作为非饮用水,一部分注入蓄水池,作为饮用水的一个非直接来源。
在新生水之前,新加坡大概有一半的自来水供水是供给工商企业作为非饮用水使用的。一座晶片厂每天需水量1万立方米。新加坡作为世界主要的炼油中心,需水量也是非常大。新生水是由反渗透膜制造出来的水,是纯净水,水质也符合企业要求。
新生水不直接供给居民主要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因为居民需水量较少。
现在的做法是将新生水注入蓄水池跟雨水混合,然后再经过自来水厂净化过后,作为自来水供应。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干旱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高新生水产量,注入蓄水池,来保持蓄水池的水位。而以前干旱的时候,新加坡就只能听天由命。
新生水的水源是被处理过的用后水(在新加坡污水和废水被称为用后水)。以前用后水都会被排入大海,并不进行回收。而新加坡深隧道阴沟系统的建成确保了循环用后水的可持续性,因此,该系统也被称为新加坡用后水的“高速公路”。阴沟系统的建成也促成了新加坡污水处理厂数量的减少,由六座减少到现在的四座,由特大污水处理厂樟宜供水回收厂来替代。
“我们的理念是,你用多少水资源,把全部每一滴都收回,你就有多少水资源。” 陈玉仁说。
建在城市中央的蓄水池
微风拂面,淡淡海水味道的空气中,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滨海堤坝(Marina Barrage)安静地注视着周围嬉戏的人们。
新加坡滨海堤坝
图为新加坡滨海堤坝
滨海蓄水池是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蓄水池。陈玉仁介绍说,“其他国家很少有这样的机制,在新加坡基本上已建成的土地、已开发的土地都是水源地。新加坡国土面积太少,没有条件将水源地集中在森林地区或没有开发的地区。”
滨海堤坝的建成,实现了新加坡第十五个蓄水池——滨海蓄水池。目前,新加坡一半的国土已经是集水区。预计到2011年,集水区将达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2000年以前,新加坡的水资源主要依靠马来西亚的外来供水和国内集水区。
新加坡中央集水区
图为新加坡中央集水区(来自新华网)
滨海堤坝所形成的集水区是新加坡第四代集水区。第四代集水区的建成实现了只要是人民脚下的,不管是居住、工作还是休闲的地方基本上雨水降下来都会收集成为新加坡供水的一部分。新加坡第一代集水区是传统的、很多国家都采用的方式,位于新加坡的森林保护区和未发展的地区,但面积很小。第二代集水区在第一代集水区基础上向外扩展。在城市发展规划时,就不只将其规划为建设区,也规划为集水区。第三代集水区建在住宅区和工业区,将雨水收集到暴雨收集池中, 过后再把水抽到更大的水池中进行收集。
滨海堤坝的建成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为膜技术的突破,先进的膜科技允许净化来自高度城市化集水区的供水,能够把污水、用后水净化成饮用水;其二为城市和河流能够保持清洁。
滨海堤坝除了增加新加坡的食水供应之外,还承担着防洪防涝和市民休闲活动新景点的功能。
创新背后的制度设计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以私人企业形式运作的政府机构,其职责是管理全国水务的相关工作,包括食水供应、用后水处理、海水管理等。这个机构诞生于2001年,通过整合之前贸工部下的污水署和环境发展部下的污水署和海水署,作为一个统一的水务管理机构。
新加坡的电、煤供应在90年代都已经私营化了。新加坡水务的统一管理已经进行了近十年。水的整个循环基本上都是由公用事业局进行统一管理。
新生水最初的研发是由公用事业局来负责,整个运营费用由其收取的水费来支付。现在,新加坡的5座新生水,3座由公用事业局来运营,最大的2座为私营。
公用事业局以提供新加坡25年的用水量为合同标的,私营企业以每吨水的价格进行投标,最终确定中标企业。在建厂的过程中,公用事业局在每个步骤设定基本技术标准,同时也允许企业在基本技术标准之上进行调整。
传统雨水收集水、新生水、淡化海水的成本比率大致为1∶2∶4。因为管网铺设成本较高,因此新生水主要实行集中供给,主要提供新加坡电子工业区、化工工业区和医药工业区的工业用户。
淡化海水也大致采用相同的模式。凯发集团(Singspring)和公用事业局达成一项长达20年的DBOO (私人企业设计、建造、拥有、营运)合作协议卖水给公用事业局。目前,每天提供14万吨的自来水。
新加坡新泉海水淡化厂
新加坡新泉海水淡化厂
在2002年开发出来的两个新水源,现在提供新加坡40%的用水。淡化海水占供水量10%,新生水占供水量30%。
陈玉仁说,“我们注重的是解决方案(Solution)更甚于非常学术性的科研。我们希望能够与国际社会分享,比如城市收集雨水这个做法,以及我们的新生水成果这些经验。”
查看更多